【DSE歷史科】試題風波後評論題及中港政治題減 首現初中題型 教師:倒退30年前問法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05/06 20:01

最後更新: 2022/05/10 23:45

分享:

分享:

教協理事、歷史科教師張往指今年歷史科文憑試題目較為淺白。(陳靜儀攝)

文憑試歷史科去年發生試題風波,今屆歷史科卷一未再就去年被「DQ」的中日關係課題設問。有歷史科教師指今年試題淺白,卷一涉及中國及香港的試題只談經濟發展,未見較敏感的政治議題,且評論題減少,並首現屬初中問法的簡單題型,「分高下」的卷二「翻炒」試題,教師形容是「倒退返去20、30年前嘅問法」,違背歷史教育初衷,質疑有外行人影響擬題,憂出現「倒流效應」,影響人材培育。

教協理事、歷史科教師張往形容,卷一「歷史資料題」整體難度較簡單,以往各題目的分題c,一般是涉及評論或分析利弊的題目,惟今年4題,合共只有1至2條分題屬評論題。卷一過往屬全卷必答,今年疫情下可4選3作答,張往指,評論性質較少的題目或吸引部分學生選答,「佢唔識評論都答到題目,有小小令好有準備嘅學生有潛在損失。」

張往又指,卷一第1題涉及「20世紀上半葉的香港」,分題c提問方法「奇怪」,問有關歷史資料對反映有關時期的香港經濟發展「有多大用處」,考生只需提及資料的重點及局限,「有溫到書關於經濟發展嘅事情已經有分」,屬較簡單的初中問法,只曾在舊制公開試出現,今次首度在文憑試出現;有關資料的兩則引文均來自同一本歷史書,行文用字代表「某種立場」,或影響考生思考,如引用當時的抗日電影剪報等一手資料更能還原事實。

張往指,經濟議題向來不是香港史及中國史的教學重心,惟卷一第1題連同涉及「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」的第2題,都是關於經濟,未見屬重心的政治課題,形容範圍狹窄,情況罕見。

至於卷二長題目7選2作答,張往指出現更明顯的漏洞,其中涉及香港史的第1題,以及涉及歐洲史的第5題,僅分別要求考生對相關議題進行「分析角色」和「探討影響」,是「純粹分析」、欠評論性,與同卷的第2及第6題,要求考生作出「評估」,須提供「利弊」及比較成效等,後者要求的學生能力明顯較高,未能做到每題難度相當,如考生專攻相關議題或更易取高分,恐出現不公。

此外,張往指卷二部分問題字眼幾乎等於課程大綱內容,甚至「翻炒」歷屆文憑試試題,例如第2題要求考生「評估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在1911-37年間中國現代化上的意義」,與2012年首屆文憑試,要求考生比較兩者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的題目,幾乎一模一樣,令人難以理解;今年第3題涉及日本君國主義的題目,課題及問法亦跟2015年一條題目非常相似。

張往拒評當局是否刻意減少具爭議的題目,但指以往歷史科教學重心是政治課題,強調多角度理解一個時代,故投放較多時間探討相關課題,「特別係培育下一代公民,如果我哋唔知政治發展演變,有咩限制困難,點知將來社會點樣走落去。」他又指,近年初中歷史科課程改革,冀破除舊有「死記硬背」的學歷史感覺,但今年歷史科試卷不單未能維持質素,甚至「倒退返去20、30年前嘅問法」,憂產生倒流效應,對教學產生負面影響。

一文看清「疫苗氣泡」防疫措施,食肆須分4類營運:https://bit.ly/3xy0Jxy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記者:馮琪雅